在丽水的青山碧水之间,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正悄然交融。作为深耕机械工程领域近四十年的学者,叶晓平教授始终以“立足地方、服务产业”为使命,将科研的种子播撒在浙南大地。从青瓷数字化设计到节能减排技术突破,从课堂创新教学到高层次人才培养,他以匠人之心书写着产学研融合的华章。
以数字匠心焕活传统技艺
“丽水三宝——龙泉宝剑、龙泉青瓷与青田石雕,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产业创新的沃土。”谈及团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叶晓平教授的目光中透着自豪。十余年前,他带领团队开启“特色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研究,与龙泉青瓷龙头企业合作,将传统手工技艺转化为标准化、工业化生产。
在节能减排领域,叶晓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区域特色机电与青瓷产业全过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系列成果获省政府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省部级多个奖项。他带领团队深入企业一线,针对高能耗痛点展开攻关:研发空气能高效热转换、低温烧成技术降低能耗,优化电机能效减少工业用电,创新荧光灯管低汞工艺减轻污染……五年间,项目累计创造新增产值超20亿元,出口创汇数千万美元。“技术革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从行业产业中里‘挖’出来。”叶晓平教授如是说。
培养“顶天立地”的工程人才
“工程师不能只会推导公式,更要懂如何让技术落地。”在本科生的课堂上,叶晓平教授常以真实案例来命题:设计一把永不翻倒的椅子……他推崇“方法重于知识”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讲授要点、方法、思路,点拨学生的思维逻辑。“机械工程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众多,但一门课的课堂教学只有30课时,所以我只能在课上讲透思维逻辑,剩下的交给学生探索”。
作为硕士生导师,他坚持“理论筑基,实践铸魂”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要求学生夯实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他鼓励学生实地调研,让学生直面产业需求。在他看来,高层次人才须兼具“顶天”的理论深度与“立地”的应用能力。
科研是一场久久为功的长跑
谈及学科建设和科研,叶晓平教授表示未来将聚焦学校“工科振兴”战略,强化机械工程与人工智能、生态保护的交叉融合,面向区域产业特征通过跨领域协同创新等进行前瞻性、系统性布局。丽水生态资源丰富,团队计划相关科研项目将围绕“绿色智能制造”方向来布局,推动产业科技进步和低碳转型。可喜的是,团队最近又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回望科研生涯,叶晓平教授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四点工作的心得。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到社会的核心需求。二是要构建高效团队,助力科研做大范围的应用推广。三是要整合跨界资源,利用优质资源攻破卡脖子难题。四是要善于总结与归纳,证实不足,及时思考应对策略。
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他语重心长地寄语:“青年们既要仰望星空,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也要脚踏实地,从一线寻找创新灵感。”科研的果实从来不会一蹴而就,唯有通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反复试错的磨砺,久久为功,方能在厚积薄发中收获突破。
【记者手札】四十年风雨兼程,叶晓平教授始终以“科技报国”为志,在机械工程领域开辟出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路。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学者的奋斗史诗,更折射出中国智造崛起背后的精神密码:以创新守护传统,用智慧赋能产业,凭匠心培育英才。在这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上,他依然步履铿锵,续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