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教授风采】施群:青瓷材料学科登峰的开拓者

作者:融媒体中心 范思怡 王瑜欣创建部门: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11-12浏览次数:237


【人物简介】施群,江西萍乡人,厦门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中国青瓷学院教授,并担任浙江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丽水学院的硕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会员中国硅酸盐协会会员。《湖南包装》杂志青年编委主要从事龙泉青瓷材料与文化研究侧重于陶瓷材料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荣获浙江省科技厅主办的“揭榜挂帅”暨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三等奖丽水市“绿谷精英·创新引领”人才称号。

 

龙泉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釉色自宋代以来广受推崇。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发展,传统青瓷技艺面临传承困境,如何将其文化价值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摆在青瓷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龙泉青瓷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施群博士的科研之路如同攀登一座座险峻的高峰,虽步履艰难,但每次跨越顶峰,眼前的辽阔风景是对自身不懈努力的最好奖赏。

他从青涩的学术新手逐渐成长为该领域的重要一员,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他不仅是青瓷材料的专家,更是一位热衷于教育、勇于创新的学者。在艰辛的科研征途中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科学探索的热情,最终在青瓷材料领域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果,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深耕科研铸华章,攀登高峰绘蓝图

施群老师的学术探索历程并非一帆风顺。2015年,他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到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工作入职后,面对的是一片新的科研领域和许多未知的挑战。一开始,他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严峻的科研挑战,常感孤独。

尽管他对青瓷充满热情,但繁重的科研任务与科研经费的紧缺,让他感到极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为应对这些挑战,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利用假期,前往浙江天丰陶瓷有限公司、龙泉瓯江青瓷有限公司、龙泉市正聪青瓷研究所进行研究,与工人们紧密合作。科研早期阶段,面临众多技术难题时,就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熬夜,进行反复实验与数据分析,经历无数次失败。在这一过程中,的坚持与细致成为团队的精神支柱。他常鼓励大家,在面对失败时不气馁,认真总结经验、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寻找创新性的改进方法,最终通过不断实验和验证,成功解决了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

他不仅仅是青瓷材料的探索者,更是文化传承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推动者,为后续青瓷文化的活化与现代化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青瓷材料的研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复杂的市场环境。”施老师表示。他凭借坚定信念和扎实专业知识,经过十年不懈探索,进行了超过数百次的实验攻关,最终解决了青瓷釉料在高温下的强度与美观兼具的难题,并有效优化了釉料配方,使其在环保性能上实现了“零废水排放”和“低能耗”的突破性成果。


科研积淀承古韵,创新突破展新篇

施老师的科研成果既展现了他对龙泉青瓷传统技艺与文化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在材料物理和化学领域的卓越研究能力。他特别关注青瓷材料的烧成温度、结晶结构与釉面组成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通过实验优化这些工艺参数,确保青瓷既保持传统工艺的独特韵味,又具备现代材料的坚韧与环保特性,并通过科学分析,揭示了青瓷高强度和独特美感背后的物理化学机制。施老师常说“每一片瓷器都是时间与智慧的凝结,要有对工艺的敬畏和对文化的传承责任感”在他看来,青瓷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承载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其主持的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宋龙泉窑关键工艺活化再造与应用研究”中,他采取了跨学科合作的方式,综合历史考证与现代科学手段,复原出多项青瓷烧制关键工艺,揭示了文化技艺背后的科学原理。通过精细化的实验和分析数据,该项目推动了龙泉窑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发,并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示范模式,为青瓷在当代的再造与文化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他的团队在杭州国家版本馆的青瓷建筑材料研发过程中,尤其在材料配方改进方面做出了创新,细化了釉料颗粒度标准,确保其在室外环境中的高稳定性和优异耐候性突破了传统青瓷在户外应用的技术瓶颈,为今后青瓷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应用开拓了更广阔的技术空间。这不仅延续了青瓷传统工艺的韵味,更为文化建筑应用拓展了崭新路径。正如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为青瓷的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老师不仅在科研领域展现出卓越才华,更积极推动青瓷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文化传播。他曾主持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聚焦青瓷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路径探索,旨在推动青瓷从艺术产品向日常应用产品的现代化转型。他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参与制定青瓷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政策,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创新路径在他的努力下,青瓷产业实现了技术升级,文化传播也取得显著成效。


严谨育才启慧根,勇攀学科登高峰

在课堂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设计多样化课程,通过实验、讨论和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知识,还通过参与国家级项目,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施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想法,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教学理念是“让每位学生在青瓷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带领学生获得第八届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作为青瓷16级班主任,考研辅导2位学生成功上岸,被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学专业录取。在他的引领下,许多学生逐渐成为青瓷艺术创作研究的中坚力量,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秉持“育才启慧”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他不仅关注课堂教学,更将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延伸到课外,通过项目合作和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施老师的悉心指导让学生在青瓷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激发了他们在科技传承与文化创新中的探索热情。每当看到学生在学术上取得进步,感到无比欣慰……”他坚信育才不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

在青瓷材料的应用前景上也有独到见解,认为未来青瓷有望在生物陶瓷、环保材料及智慧建筑等领域展开更多应用。他的团队在学科的创新研究方面不仅推动青瓷技术现代化,也为探索其多功能、高性能应用方向奠定了基础。未来,他计划带领团队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青瓷材料的结构建模,预测其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拓展青瓷材料在建筑装饰、生物陶瓷及环保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记者手札:在科研中,他秉持“科学与艺术并进,创新与传承共生”的理念,致力于用科学手段解决传统技艺难题,同时赋予青瓷更多现代应用可能。在他的研究中,青瓷不仅是一种传统材料,更是艺术与科学的共鸣,传递着中华文化的力量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