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日,以“文旅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2024年会暨第十三届民族旅游论坛在我校举行。该论坛第一次在我国东南地区召开。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二级巡视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执行秘书长孙国明,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副院长唐晓云研究员,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罗盛锋教授,贺州学院副校长朱其现教授,我校党委副书记王赳教授等出席会议,来自北京、浙江、重庆、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内蒙古、西藏、吉林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家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的85名专家学者参会。
论坛前期面向全国征集了相关学术论文,共收到会议论文40余篇,涵盖了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共同富裕,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新发展、新业态与浙江经验等主题。会议期间,设置主旨演讲、分论坛研讨、圆桌论坛等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大会主题,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以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主旨演讲环节,教育部旅游管理教指委主任、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田里以《边境旅游风险传导与防控策略》为题,深入阐述了风险传导理论在边境旅游领域的应用,详细阐述了边境旅游风险源、风险流及风险结果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浙大圆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旅学院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融合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周玲强以《百千万工程促进乡村文旅全面振兴》为题,深入阐述了“千万工程”经验对新时期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详细描述了浙江省十四五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强调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居业及实施“万村景区化”2.0计划。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研究院民族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吴忠军以《民族乡村住宿产业集群化发展与生计可持续研究》为题,从乡村旅游微观视角出发,强调中央对民族地区乡村民宿发展的重视。通过贵州、广西等地实例,展示乡村旅游对百姓富裕的积极作用,提出少数民族产业集群与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路径。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明庆忠教授在《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和关系系统研究》中指出,旅游作为媒介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战略。他通过细致分析主体、符号、过程等要素,揭示了旅游与民族三交的复杂关系,强调旅游不仅促进族际互动与和谐,还通过创新融合特色文化,构建了多层次的符号交互系统,具有深远价值。浙江省旅游管理本科教指委委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丽水市生态旅游首席专家、我校教授邱云美以《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逻辑、实践和案例》为题,指出文旅融合使非遗旅游成为新亮点,为非遗传承提供新途径。她从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内在逻辑、浙江实践和问题思考三方面展开,提出非遗保护的理论、政策、现实和时代逻辑,并强调非遗与文化生态环境的紧密联系。
此外丽水市文广旅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小燕,景宁畲族自治县副县长柳先敏,缙云县旅游推介官林芯语还在大会上向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分享了浙江经验丽水模式。
近年来,我校商学院对接地方民族旅游发展需求,结合专业优势,开展了众多地方服务和发展研究,在不断推进丽水民族地区旅游业提能升级的同时,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承担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畲族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研究》等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以及国家民委课题,研究成果获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优秀研究成果奖。
据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先后在广西桂林、甘肃兰州、贵州贵阳、重庆涪陵等地召开了十二届民族旅游论坛,现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民族旅游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民族旅游研究和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本次论坛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中国旅游研究院民族旅游研究基地主办,丽水学院商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承办。
【责编:唐蓓芳;二校:林小滟;终审: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