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谢清,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小学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曾赴美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一年。主要从事《小学英语教学论》课程教学,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线上一流课程、省首批“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首届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三等奖、省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赛优胜奖。2022年,获评丽水学院课程思政示范教师。
万千青年成良木,聚力清芳润四方,这是她所愿;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这是她与学生并肩时共同的姿态;心有明珠,照彻瓯水栝山,这是她所想;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这是她所导。她手中的教本虽不是刀枪剑戟,却也有着一种柔软而强大的力量,她能春风化雨,滋润着讲台下她的每一位学生。她就是,谢清老师。
学山书海领航人
“课要在心中,教人之方,掌握在教师之手”
人如其名,舞榭落雨清自清,中庭恰照梨花雪。谢老师在平时的交流中总是轻声细语,在谈及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时,她表示:“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就想当老师,虽然那时候并不知道成为一名教师需要做什么,长大后慢慢觉得,成为教师能够体验到的价值感和满足感能给我很大的前进动力。”
正如其所言,教师需要不忘初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踏浪前行。
在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大赛上,谢老师抱着学习的心态,提前做好准备,从选题、备课开始,经过一次次的精心打磨。对她来说,这既是一次开阔眼界的机会,又是一次积蓄动力的过程,更加坚定了其今后的教学之路。
在教学中,她时常教导师范生们要认真准备每一次活动,不能有丝毫马虎:“曾经就有个学生,在试讲过程中,因为无法打开PPT,就没有办法开展教学,这样是不可取的……”
谢老师表示,虽然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网络资源能够给予在教学方面的便利,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不是“万能钥匙”;教学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教学资源可以遍布在生活中。她始终认为,课要在心中,教人之方,掌握在教师之手。
从教以来,谢老师从学生那得到的感动,也不胜枚举。不管是在教法课上看到的学生用心上课,亲手制作精美的教具,还是课后一张张小纸条上对她本人流露的感激与喜爱,都让谢老师感受到世间的温情美好,如此娇艳绚丽。
赴外交流推新章
“那时,每当听见《我爱你中国》的熟悉旋律时,我都会热泪盈眶……”
2011年,国家汉办提供了一次赴美的机会,谢老师毫不犹豫报名参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层层选拔,她最终获得了这次赴美国孔子学院教学的机会。
在美期间,她凭借对教法的熟练掌握,通过唱歌、做游戏以及讲故事等方式带领美国孩子步入课堂,走进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有在与美国的老师、家长们的沟通交流中,她也在不遗余力地宣传着中国文化。
过年的时候,她会和其他赴美的老师穿上旗袍,一起包饺子,遥念祖国和家人;万里之隔,异域他乡。“那时,每当听见《我爱你中国》的熟悉旋律时,我都会热泪盈眶……”谢老师感恩赴美教学的机会,“那一年,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对回国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里程碑。”
孜孜不倦育精神
“如何将这一份独特而真挚的感受,带给自己的学生”
从2003年到2023年,谢老师的教师生涯已走过二十年。“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在谈及今后的教学规划和目标时,她表示,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在教《小学英语教学论》和《课程与教学论》这两门课程时,她与同事们一起建立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群,优化了课程组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接手《乡村优秀教师成长》课程教学期间,谢老师接触到了很多来自乡村教学一线的教师,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乡村教师身上特有的乡村教育情怀。感动之余,她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一份独特而真挚的感受,带给自己的学生,让她们也能领会到这一份别样的情怀。
“我们的学生以后也是有极大可能成为乡村教师的,我想让她们提前认知到作为乡村教师的时代意义。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也能走得顺遂而美好。”她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每一次的日常授课中。
感恩丽院,热爱生活,谢老师认为,自己是一个把握住机会的幸运人。她的爱好——摄影,不仅让她认识了更美妙的世界,还为她的工作拓展了空间。谢老师最初接触摄影只是为了记录孩子的成长,渐渐地,她发现摄影给予教学的帮助。“后来的网络课程、微视频制作都因为摄影技术的提高,而让我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因为摄影,她抓住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机会,用摄影这个媒介,向学生们展示了她的高质量课程,使自己的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谢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多锻炼自己,有朝一日,当机会来临时,可以牢牢把握住。”
记者手札:坚持不懈初心贵,谢清老师用青春来书写她的桃李芳香,用热情来守护不变的初心;播种着梦想的种子,尽职尽责地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