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丁国骅,博士,生态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浙江农林大学畜牧专业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丽水市“138”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12年来校任教,从事两栖动物生理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等研究工作。目前,研究成果已在《Aquaculture》《BMC Genomics》《Zoological Research》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指导大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2次。
一直以来,丁国骅老师将明智与启窍并重,来教导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个体,都非常有创造力,在传授知识上,我会经常去引导他们举一反三。”丁国骅老师坦言。在实践中学习就是丁老师的教学方法之一,“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实践中不仅要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更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进步。
来校工作以来,丁老师以生态环境绝佳的遂昌九龙山保护区为研究基地,带领学生开展了多次暑期社会实践的野外调查活动,并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野外调查的过程中除了充满探索未知的乐趣,也时常伴随着艰难险阻。2015年,丁老师带领学生到安吉龙王山开展两栖爬行动物野外调查。在出发前,队员们考虑了环境的种种因素,做足了一切准备,但当在夜间真正开展调查时,师生4人还是忽略了一个细节——山蚂蟥的存在。一路上,他们一直遭受山蚂蝗叮咬,腿上也血流不止,尽管如此,大家依旧坚持执行着制定好的调研的任务。当到达龙王山山顶时,消耗体力过大,行囊里仅剩下一根火腿肠,饥饿与疼痛一直伴随着队员们,但任务的最终完成让大家在野外的山顶上感到了别样的满足。至此之后,丁老师带队出去野外调查时,也总会提醒大家要多吃点,“能吃就多吃点,平时吃一碗,出去前就多吃一碗!”
在交谈中,丁老师幽默的语言里却也真实地透露出生态学实践的艰辛,每一次的亲身实践,都有着未知的惊喜和意外,每一次的亲身实践,也是对生态学研究的那份执着坚守。
在调研与实践中,丁老师也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这些专利对指导壁虎、虎纹蛙等特种动物养殖具有重要意义。走进生态,必将走向实践。在科研的道路上,丁老师日复一日的跋山涉水,探索生态学的奥秘。丛林幽谷、溪水涔涔,面对广阔的大自然,丁老师总是不免感慨着自己是多么渺小。面对各种意外、面对始料未及的环境条件,每一次的出发,丁老师总是带着最初的那份热情和勇气,使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也充满着期待与乐趣。
“身行南北逐日月,笔补山水绘溪岩。端灯续昼行阡陌,不知何处蛙鸣涧。”正如生态学16班的曹志浩同学所作的小诗《生态行》,每一位在生态的世界行走的人,都带着对大自然的好奇与敬畏。
记者手札: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从不身上习过,皆无用也。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人类也需要创造者。在丁国骅老师的世界里,他一直实践着,也带领着学生一起实践,探索着这个广袤无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