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砥砺奋进绘蓝图,继往开来谋新篇。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实践,谱写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华美乐章。为迎接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学校党委宣传部推出“五年成就”专题栏目,集中展示我校五年来各方面取得的成就,鼓舞和激扬全校师生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同心同德扛起“高教强国”和“重要窗口”新使命。今天,“五年成就”推出学科建设专题报道:《乘势而为抓机遇 凝练特色促发展》。
学科建设是学校办学的龙头,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我校更加注重顶层设计,重在真抓实干,不断推进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的学科创新,坚持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差异发展、错位竞争,坚持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化山区特色为学科特色,化区域资源为办学资源的办学策略,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的学科发展理念。着力调整学科布局结构,着力提高学科组织化程度,着力强化学科特色优势,着力提升整体水平,着力深化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体系,加快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步伐。
勇抓学科发展新机遇,争取多方支持
学校立足应用型办学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外联络,增强沟通,积极争取上级支持。2017年成为浙江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丽水市出台《关于推动丽水学院建成服务绿色发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若干意见》,建立学校学科发展长效保障机制;支持我校开展“绿谷高校英才三年集聚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引进计划;2020年丽水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我校申硕工作列入当年度的重点工作之一。借力浙江省教育厅“四校”帮扶机制,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在学科建设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面签订有相关帮扶协议,较好地推动了我校学科建设事业的发展。
应用型学科体系初步形成,特色与优势学科逐渐凸显
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一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思路,通过组建学术团队,凝炼学科方向,有力带动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学术水平的全面提高。五年中,学校建设了民族学、机械工程、生态学和口腔医学等4个省一流学科、11个市级重点学科和14个校级重点学科等省市校三级学科体系,以规划建设民族学、机械工程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机械、农业、护理、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为抓手,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全面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体系。我校各在建学科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各学院学科优势与特色也逐渐显现。
学科平台建设能力持续提升
学校充分对接我市绿色产业发展的需求,形成与应用型地方高校相适应的学科平台体系,服务地方行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017年国家民委在我校设立“华东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基地”,实现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零”的突破。2018年建立了由丽水市人民政府主办、丽水学院举办、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参与建设的“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并纳入浙江省科协之江科技智库首批基地。该基地在集聚多学科人才聚焦两山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发挥了强大作用,并辐射民族学、区域经济学、生态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群建设和学科交叉发展,提升了学校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水平,极好地发挥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库功能。2019年学校获批第九批“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丽水学院中国青瓷艺术馆。目前,学校有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省特色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丽水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华东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基地”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有“产业竞争力规划与评价中心”“瓯江文化研究中心”“山区绿色发展研究基地”“畲族文化研究基地”“青瓷实践基地”“丽水农耕文化传播基地”“侨商论道”讲坛等6个市级科研平台,以及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平台40个,其中2017-2019年新增15个,均较好地支撑了规划在建的学位点建设。2019年,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建设期验收。
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学位点培育工作取得较好进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在全面考察学校现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了农业、机械、教育、护理等4个专业硕士点和民族学、机械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点的培育建设工作。学校被列入《浙江省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2017-2020)》(浙学位[2017]6号)中。为进一步凝心聚力,学校成立“丽水学院申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申硕工作机制,出台《丽水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将申硕工作纳入“十三五”和各年度重点工作,对标2017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基本条件》中的各项指标内涵,积极推进学校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项指标建设。截止 2019 年 12 月,在生师比、生均经费投入、师均科研经费等指标较2017年有了明显提升,各项指标均基本达到《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要求,通过建设,各建设点优势与特色彰显,各项指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目前,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2020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工作的相关精神,我校在前期硕士点培育建设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基础教育和基础公共卫生事业的需求,推荐申报护理、农业、教育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学校申报材料已通过省教育厅形式审查并列入公示名单。
着力推进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学校分别与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等5所学校签订了联合培育硕士点协议。目前学校兼职研究生导师75名,其中“十三五”期间直接参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导师45名,共联合培养研究生186名。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展望未来,学校要在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实现办学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学科建设与规划发展的顶层设计,持续不断地坚持走学科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炼学科特色,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学科建设,研究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进一步夯实学校的办学基础,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五年成就展
【统战工作】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努力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教务处】坚持内涵发展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处】探索高校管理育人的“书院模式”
【学生处】落实“三全育人”,聚焦“学风建设”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乘势而为抓机遇 凝练特色促发展
【团委】让丽院青年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重要窗口”的靓丽风景
【民族学院】党建引领聚合力,互促共建谋发展
【生态学院】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事业发展
【商学院】融合“党建+”,引领新发展
【职业技术学院】锐意进取开新局,勠力同心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