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马力:博士、讲师,从事有鳞类爬行动物进化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相关研究工作。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市厅级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研项目1项。已在PNAS、Oecologia、Biol J Linn Soc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授权专利2项。
“在实验室里,慎而思之,勤而行之;站在三尺讲台上,鱼渔双授,发蒙启弊。”这是马力老师的工作常态。
仰望星空,不畏艰难
在清晰目标中探索无限可能性
第一次见到马力老师,是在学校的两栖爬行动物基地。在那个充满生态气息的小院子里,我们不禁对生态学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之心。在谈到生态学时,马老师总有说不完的话:“生态学就是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包含个体、群体再到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习近平主席提出‘两山’理念背后的基石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能够更好、更深入地研究这个专业领域,从本科阶段起,马老师就积极地参与了实验室项目。从对草坪植物的探究到苍蝇仿制研究,再到对爬行动物的研究,一次次的实验锻炼,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奥秘以及科学研究的严谨。由于实验动物需要野外采集这一特殊性,尤其在做动物繁育相关实验时,一年往往只有一次机会,一次机会把握不好,这一年的时间就浪费了。因此,马老师总是慎重地对待每一个环节,“科研的严谨真的很重要,细微的差异都可能决定成败。”在这条注定曲折的路上,他很清楚地知道将会遇到什么,但是他依然走得义无反顾:“科研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对社会有利的价值是每一位科研人一生的追求!”
术业并进,知行合一
在科研实践中寻得无限趣味性
对于马力老师来说,自然是最富有吸引力的。他的实验室并不仅局限于建筑中的方寸之地,而是包括广袤的大自然。
马老师喜欢“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除了还没领略过西藏的风情,全国的大部分省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了尽可能采集更多的实验样本,他遍访南方森林,深入西北戈壁沙滩。为了节约时间完成任务,他借宿过牧民家,露宿过青海湖边的帐篷,“以天为被地为床,众生同榻而眠”是野外考察中的一大体验。“踏千山万水,览大好河山。”马老师说这是宏观生态科研的辛苦之处,也是它最富有魅力之处。
但科研不是空中楼阁,它必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两山”理念系统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为马老师指明了未来科研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2019年开始,马力老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逐渐将目光聚焦到了丽水本地蛙、中华鳖养殖领域。与企业合作,参与到养殖的过程中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降低病虫害威胁”“如何提高肉的品质”,并参与制定中华鳖养殖的丽水地方标准,提升丽水中华鳖养殖产业的标准化,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科研做到田间地头,自觉实践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鼓励创新,未雨绸缪
在教育活动中培养无限发展性
漂亮的人生需要私人订制。在马力老师的课堂里常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不管是做学问还是研究一定要多问,勤思考,这本就是一个从未知到熟悉再到熟悉驾驭它的过程。”我思故我在,有了自己色彩的生活,人生才显得独特精彩。平时,他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提出见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还以举一反三的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性。与此同时,为满足生态学专业的实践发展需要,马老师和同事一起带领学生前往九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研学活动。
马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他经常告诉学生:时间是伟大的导师,学会规划时间才能够事半功倍。作为班主任的他,早早地就开始督促和引导学生思考好今后的人生走向。以提升学历和锻炼能力为出发点,马老师还专门为考研的学生举办了英语水平摸底考,对于考编和考公的学生,他也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马老师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向每个学生分享个人的成长经验。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马老师一直用爱心和耐心呵护学生茁壮成长,他的辛勤付出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小张同学非常喜欢马老师,他说:“马力老师是一位儒雅随和的老师,上课很有趣,他总会耐心地讲解难点,并采用提问互动的方式,让我们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点。他是我们班同学公认的最喜欢的老师!”
记者手札: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无论科研之路多么艰难,马力老师默默地努力着,坚定地向前走;作为一名教师,他是学校育人队伍中闪烁的一颗星,明亮而有力量。未来,希望每一个你,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