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们都在忙什么?

——我校人才引进工作的三笔财富

作者:陈池创建部门: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0-07-03浏览次数:1967

自2011年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启动“博士工程”以来,我校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纳贤才,引进了200余名博士。这些博学多才的大学老师们不仅站稳了自己的三尺讲坛,更走进了丽水的工厂车间、山头田间,为丽水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丽水学院特有的贡献。



第一笔财富:可观的GDP增长

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累计推广面积16.35万公顷,新增产值4.75亿元……荣誉与数字背后,是“毛竹博士”朱强根亲切的笑脸。这张笑脸,遂昌县三仁乡坑口村村民再熟悉不过了,“朱博士就是一个农民,和我们打成一片,没有距离感”。

2013年,朱强根被选派为省竹产业团队科技特派员,扎根在田间地头,一干就是5年,研发的“毛竹非均匀深穴状施肥法”“毛竹林地下鞭调控”和“大径竹培育”等关键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组织建设了8个毛竹林高效培育示范基地,核心区面积达六千余亩。遂昌的基地,成为“第十届全国竹业学术大会”参观考察点和“ITTO成员国”丽水培训基地,技术应用的优异成效得到全国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

“我主张技术形成本土化,即农民参与式技术发展,通过培训,农民实现技术职业化,并从学习者成为传播者。”朱强根依托省林技推广中心,丽水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县乡各类培训班,在遂昌、松阳、龙泉、安吉、苍南等地开展培训40余场1500余人次,不仅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骨干,更有50多位农民成了技术的传播者。在朱强根的努力下,农民朋友“亲帮亲、邻帮邻”,浙南山区的竹林经济效益得到了“细胞分裂式”的增长。

像朱强根这样,扎根在丽水各地的博士还有很多。在“百名博士入百家企业人才引领计划”的引领下,游张平、袁海洋和他们的团队在缙云助力金属导管塑性成形智能装备的研发,为当地企业增收8000余万元;赵军海为云和学前教玩具制定了产品分类标准,研编了产品分类手册,构建了产品信息数据库……他们就像一剂剂催化剂,给丽水各县(市、区)的GDP增长贡献了“博士能量”。



第二笔财富:绿水青山下的金山银山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是全国首家“两山”特色的新型学院,被业界誉为两山领域的“黄埔军校”,自2019年3月成立以来便成为了媒体的“宠儿”,每次推出新成果都会受到广泛的关注。该院副院长陈光炬是2012年引进的博士,长期从事生态经济、区域经济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随着两山学院的“走红”,陈光炬的“曝光率”也大大增加,对此,他表现得颇为淡定:“丽水是全省乃至全国山区特色最鲜明的地区,绿色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丽水研究两山理念,天经地义!”

17.88亿,这是景宁县大均乡2018年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在这份全国首次发布的乡级GEP核算报告中,陈光炬和他的同事们夜以继日,从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价值等方面详细核算“绿水青山”的价值,为全国首例政府购买公共生态产品(GEP调节服务增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今年四月,陈光炬作为总负责人的《丽水市试点乡镇GEP核算》重大项目顺利通过了评审,核算结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研究,还需要更艰苦的实践探索,和陈光炬一起战斗的,除了两山学院的2位博士以外,还有来自我校生态学院、商学院、工学院、民族学院的10位博士教授。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寒,日复一日,在丽水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次次采集数据、整理校对、核算验证……,用汗水和心血绘制了丽水的“生态地图”,为全国首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贡献了“博士力量”。

第三笔财富:热爱家乡的下一代

罗刘金,龙泉市八都镇中心小学教师,我校小学教育(全科)2018届毕业生,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入选者。工作两年多来,他在龙泉教育界各类比赛中获得了许多荣誉,是学生心中严格又不失温情的“罗夫子”。

“我在践行自己的允诺。”大学期间,罗刘金曾获得过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和其他获奖选手联合国实习生、北上广白领的梦想相比,他想回龙泉做一名乡村语文老师的朴实梦想深深打动了评委,“热爱家乡、服务家乡,这是我的老师教我的。”

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团队里共有14名博士,13名教授,他们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在山区乡村站得稳、扎得牢的小学老师,设置、开发了一系列山区乡村特色课程,设计、实施了瞄准乡村和乡村小学的实践活动。今年年初,2019马云乡村教育人才计划在全国选拔了100名(浙江省11名)师范生进行培养,其中有7名正是在丽水各地乡村小学任教的我校2019届毕业生。当下,2020届的70名小学教育专业、48名临床医学专业、18名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也已奔赴丽水各地乡村小学和基层医疗机构,开启了他们“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征程。

“市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和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场馆是新入职教师的必去之处。”我校人事处负责人介绍,深入丽水、研究丽水、服务丽水是新入职教师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内容,“希望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能有更多的毕业生愿意留在丽水工作。”

近两年,我校留丽就业的毕业生约占当届毕业生总数的23%,其中非丽水籍的学生占比超过40%。在这笔不可估量的“下一代”财富中,这些老师们贡献了无价的“博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