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谨蓉:为生命装点艺术之美

作者:学通社 林佳怡 蒋文菁/文 陈彦君/摄创建部门:发布时间:2019-09-30浏览次数:2179

  

  

【人物简介】周谨蓉:中国青瓷学院美术系教师。主持、参与课题5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美术作品展10件,指导学生作品入选市级、省级美术作品展10余件。曾获校级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初次见到谨蓉老师时,便不由被她亲切典雅的气质所感染。在我们深入的访谈交流中,周老师将自己在数年里醉心于岩彩画艺术创作研究,提倡课堂教学改革的经历娓娓道来。

  

“灵感来自不断地感受艺术之美”

  

为开拓视野,了解艺术的前沿动态,谨蓉老师经常利用假期到北京、上海等艺术交流氛围浓郁的大城市,走访艺术名家工作室,观看各类画展,感受不拘一格的艺术之美。“像多年前的北京798艺术区,那里聚集着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有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等。这些地方是我每次到北京的必去之处。还有像上海各类展览馆以及国美央美的学生创作展等等,只要有机会我都会赶去欣赏。”周老师笑着说道。她认为,多“欣赏”,才能激发创作“火花”,迸发创作灵感,更好地指导美术教学。

她将“改变观察方法、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丰富表现语言、避免千篇一律”的理念贯穿课程教学始终。正是有了这样的改变,才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展示的作品也让观众眼前一亮。


“在我眼里,每位学生都与众不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谨蓉老师担任视觉传达专业的班主任。学生刚入大学时,周老师经常趁着晚自习的时间到班里看看学生,保持着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机会,为他们答疑解惑,引导他们规划好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等学生度过大一的新奇期和迷茫期,她选择了“放手”管理。“我觉得学生既然成年了,就应该学会自主解决一些小问题的能力,毕竟他们以后还是要独自走向社会。”周老师鼓励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做人处事。虽说面上是“放手”,实则更操心,她通过班干部及各种渠道时时关注班级的动态,当学生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周老师会及时找他们谈心交流,提供方法上的建议和排解心理压力的技巧。每一次谈心谈话,都是那么的真诚,融入了她对学生的关爱。

周老师说:“在我眼里,每位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每一位都是与众不同的,虽然在学习中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差异,在生活中处事的方式有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周老师选择因材施教。有些同学因为找不到灵感而苦恼,周老师为他们提供相关图片资料,帮助他们进一步感知知识点,让他们在学习模仿中慢慢体会领悟,寻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表现方式。


“识花怜花,一解花语”

  

周老师有一间朴素而又精致的工作室。午后的阳光温和地洒落在办公桌上,桌上五颜六色的岩石颜料令人眼花缭乱。周老师从桌旁取出了近年来完成的一些绘画作品,一一摆放出来。不一会儿,简单明亮的工作室就被她的作品装饰成了宛如仙境般美妙的艺术殿堂。

她近些年的画作,都以残荷败叶为主,周老师解释道:“每年秋后,我向往着去田间寻觅,连田的残枝衰叶,不同的形态展现着别样的风韵。大有繁华之后的凄美、悲壮,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也许,残荷衰草并不凄婉,是成熟,是收获。圆蓬肥藕,等待繁华盛宴的再次轮回。”

这些作品都是“岩彩画”,由来自矿物岩石碾磨成粉制成的绘画颜料绘制而成。绘画过程并不简单,从一开始的烧水溶胶,再到调和颜料,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就需要花上半个多小时。“有时候画得不太理想时,我会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岩彩画对于周老师来说,是调节心情的亲密好友,让她在彷徨焦虑时寻安解虑,找到内心的那份宁静。这些凝聚着周老师大量精力与心血的作品,向我们述说着别样的意境。聆听花语,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