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大讲堂】第十五讲:梵高——在渴望爱与被爱中创造艺术奇迹

作者:刘恬/文 陈彦君/摄创建部门:学通社发布时间:2019-04-30浏览次数:540

427日上午,“两山”大讲堂第十五讲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郭红梅受邀作了题为“梵高——在渴望爱与被爱中创造艺术奇迹”的专题讲座。

  

  

郭红梅首先从梵高的五个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入手,以题材、主题、形式特征及变化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以及梵高本人在五个时期的特殊经历对这些风格形成的深刻影响,由此来阐述梵高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术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当梵高画太阳时,他希望人们感受到它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当他画一片麦田时,希望人们感受到麦子正朝着他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郭红梅认为,梵高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犷的笔触带来的是一种直率而又单纯的表现方式,带有一定的力量和强度,他强调的是的传递,而非的表现,这与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忠实地表现自然的绘画理念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梵高深陷精神疾病后,包着半边脸神色凝重的《自画像》;藏蓝色苍穹下,用漩涡笔法冲击眼球的《星夜》;以恶劣天气下连绵不绝的麦田为题材,传递出深深绝望的《有乌鸦的麦田》。受众在欣赏画面的时候很容易被这种激情所浸染、震撼,会深切地感受到画家内心的呐喊。

谈及梵高对艺术史的贡献时,郭红梅指出,梵高的自学成才之路打破了画家600多年来一定要科班出身才可以永垂不朽的垄断神话,不但改变了个人命运,而且改变了西方艺术发展的面貌。再比如梵高的独特色彩和笔触,他的色彩使用改变了六百多年来再现客观物体固有色的传统,笔触非常多变,饱含强烈的感情,令人过目不忘。第一个直接学习和受惠的画派,就是他去世后15年产生的野兽派绘画,这使得西方艺术的发展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从而变得丰富多彩,加快了走向现代主义艺术的步伐。

讲座过程中,郭红梅以颇具文学与艺术色彩的描述,让枯燥的艺术历史和人物介绍变得有趣生动,她还时不时与在场听众互动交流,令大家在欢笑惊奇的同时,学习到了许多关于西方艺术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