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野:工学院电子与电气系主任助理,博士研究生,毕业于韩国国立公州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现任丽水市电子学会秘书长,两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区组委会主席。近年来,主持省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3项,主持和参与横向项目5项。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等专利16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A类学科竞赛奖6项,指导学生申报立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科技项目10项。曾获校“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等荣誉。
跟随着王野老师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位于崇信楼A幢415的创新实验室,这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创新实践工场”。意料之外,实验室的氛围与想象中的截然不同。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缤纷多彩的照片墙,这里记录了一个个辉煌的时刻。我们的到来,丝毫没有影响到正在实践学习的学生。这边是几位大一新生正在进行电路板的焊接,那边是高年级学长正对着电脑利用开发板进行软件调试。循着周身窸窸窣窣的讨论声,我们参观了展览区陈列的各类学生作品。看着眼前的一切,王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容,述说着属于创新实践工场的故事。
眼睛朝着心的方向看
2013年9月,王野老师来到我校电子与电气系任教。“刚刚到校任教的时候就想着把书教好就好,后来带领学生参加比赛,渐渐觉得传统实验室培养人才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成长速度停滞不前。”他回忆道。为了培养出一批创新应用型人才,年轻有冲劲的王野老师很快树立了目标,制定了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为突破口,创新“第二课堂”,志于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竞赛为引领的“造星计划”。
“过去学科竞赛是以老师带学生为主的培养模式,可能每一年只能带出来几个学生。这样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学生,一定要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起来。”“第二课堂”——与传统的老师教授为主不同,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刚开始建实践基地的时候,规模小、师资也不充足。每每想到实践基地只有少数的十几个学生时,王老师就觉得有力无处使。后来,在电子系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大家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为学生“开小灶”。在老师们的感染下,广大学生也逐渐从不愿参加到现在的抱团积极参与。现在一届学生有超七成被吸引到这个“第二课堂”,他们借助创新实践工厂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学习氛围,互帮互助,在竞争中不断前进。
眼睛朝着心的方向看,追赶远方的步伐才能坚定稳健。而王老师心之所向,目之所及,尽是希望,尽是梦想。
“传、帮、带”的翻转课堂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大学生创新实践工场,这句古文,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在实验室中,学生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我想做”,而不是“老师,这个我要做吗”。学生态度的转变,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得益于实验室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老师为辅,学生为主,学生爱‘折腾’,我们老师会全力支持。”王野老师笑道。通过课堂的角色反转,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王老师逐渐明白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将教师这个角色作用淡化,相反,老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刚开始,我还会提出学习实践要求,现在他们已经养成习惯,压根不用我要求,自己做了什么都会回顾与反思,他们还会主动开展头脑风暴、学习会沙龙等形式的活动,有时候看他们争论得面红耳赤,我也会在一旁偷笑。”王老师介绍说,为了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创新实践工场采用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安排学生进入公司参与项目设计研发,邀请企业导师进入创新实验室定期进行企业产品开发实训,让学生们的实践技能得到了拓展,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他逐渐总结出一套“传、帮、带”的教育模式,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探索与实践更是在如火如荼开展着。让学生以教促进学,在学习中互帮互助的同时,巩固知识,携手共进。在看似全程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老师们背后的用心。
星星之火终燎原
“这些参赛小组自成立之初,困难重重,有的学生自己的事情太多,有的对自己没信心,有的……”王野老师回忆道。“那个时候我和这些学生交流最多的就是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怎样对知识进行掌握和应用。”有些压力大的学生,王老师会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释压。带着他们去操场看月亮看星星,沿着操场夜跑几圈,去爬山看日出,这些释压方式看似平常却是实践工场同学们释压的好方法。正是因为有了老师的陪伴,这里的夜不再漫长而冰凉,灯管倾泻出的光亮也不是没有色彩。渐渐地,学生们也愿意以实验室为家,平时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如意之事也会主动找老师倾诉。
经过实践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创新实践工场在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A类学科竞赛省级奖项13项,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0项,学生申报和发表专利、论文等22项,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等省级以上奖学金23项。
五年的奋斗耕耘,五年的实践探索,五年的砥砺拼搏,承载着王野老师对未来的热切希冀,更是注满了创新实践工场全体师生的辛勤付出。接下去还有多少个五年,我们不知道,但是在教学改革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王老师通过构建“多元结合、分层递进”的协同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学生主体兴趣激活的激励、竞赛内容潜移默化的渗透、创新项目能力提升的培养等策略,激发学生活力和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
王老师用自己不断被超越的上一秒铺设出众多学子无比灿烂的下一秒,他也对未来充满期望:“希望创新实践工场的教学模式能影响到更多的人,造福于更多的学生。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一定比别人家的优秀!”
记者手札:他心系学生,以实验室为家,在教学改革这场漫长的马拉松赛程中,不断超越前一秒的自己,发光发热,点燃的是自己的人生,照亮的是学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