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婉:每一支试管都是一个生命

作者:学通社 邵奕 蒋文菁 杨祖杏/文 刘沐涵/摄创建部门:发布时间:2018-06-21浏览次数:2948

  

  

人物简介: 卢俊婉,医学与健康学院免病实验室教师。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市科技局项目2项、校教改项目1项、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实验室开放项目5项。主要研究细菌的多重耐药性,近几年来,该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PLoSOne等重要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参与研究的项目分别获201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温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先后获得校“优秀班主任”“优秀实验员”等荣誉。

  

走进卢老师的办公室,干净整洁的桌面书架上摆着厚厚的《医学微生物学》,各类器材整齐摆放在不同的实验室里,桌面上各种不同颜色的培养皿像是一件件用心制作的艺术品。她说:“一节实验课,大约需要四节课的准备时间。”漫长而复杂的准备工作,她一直是认真对待,希望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以研促教,教学相长,抱着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有效缓解医学人才不足的想法,卢老师从临床一线来到学校任教。她带学生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一直用培养研究生的方式来教育他们,从一开始的手把手基础教学,到两三个月之后能独立完成实验,学生们的点滴进步她都看在眼里。其中遇到过很多困难,也有各式各样连卢老师自己都没遇到过的突发情况。一次,学生在做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时,重复了几次实验都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她们翻阅了各种文献资料都没有结果,最后卢老师带着学生们逐一排查才发现,这一批新采购的试剂不像以前的试剂将反应激活剂镁离子直接加入,而是需要使用时临时添加镁离子,才能让实验正常进行……这次实验后,学生们养成了实验前认真检查试剂成分、将冗长复杂的英文专业名称一一核对确保试剂没有问题的习惯。“她们一直互相学习,目前这几个同学已经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在实验操作上达到了研究生的水准。”卢老师欣慰地说着。

作为班主任,她始终将学生对自己的认可摆在重要位置。2018年元旦前夕,卢老师收到了一条微信,她像往常一样热情地回复了学生。几分钟后,班长带着全班同学精心制作的新年贺卡来到了她的办公室,“看到她们这么用心,我的眼泪唰地就落下来了。”谈到当时的情景,她依旧十分感动,每一张贺卡都满载着学生对她的爱。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是她与学生们心照不宣的默契,同学们会把自己的心事和她分享,也会听取她的意见建议。每当有毕业生回校,她们总是第一时间来看望卢老师。

一颗真心,不只是她对同学的付出与责任心,也是在医学事业上义无反顾的执着心。

2011年,卢老师考入温州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她每个周末在备课之余都要赶到温州上课,在此之前她主要研究的领域并不是细菌的耐药性,但是她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多学、多听、多问成了她在读研期间的常态,在此期间她还孕育着一个小生命。在生下孩子后的第二个月,卢老师就再次投入于实验中,每两周才回一趟家。为了避免与其他的实验安排冲突,在一年的时间里,她总是早出晚归,每天6点就到实验室,直到深夜11点才回家。日复一日,她整日泡在实验室里钻研,回到住所再开始整理图片与实验数据发送给导师。“导师很理解我,即使我整理好数据已经是深夜了,他看完之后还是会第一时间回复我,给我一些修正的意见。”家人的支持与导师的谆谆教诲,助她顺利地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回忆起这段时光,卢老师说:“虽然很累,但是非常有收获。心无旁骛地钻研让我感到平静,而且受益良多。”

“我希望自己研究出的成果能够落地,被真正应用到临床上去。”在空闲时,卢老师总会去学校的附属医院了解临床上的最新进展,遇上特殊病例时,她会把病例分离出的细菌带回实验室作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临床治疗,又从临床上获取反馈,使临床和实验两个环节互相带动、互相促进。

“每一支试管都是一个生命”,卢老师上大学时,她的老师叮嘱道。多年以来,她一直牢记老师的教诲。“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处理不当的一个样本可能是你职业生涯中万分之一的失误率,但对于病人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伤害。”正是在这个信念的指引下,她以身作则,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同时也以这样的标准要求着学生,对学生的作弊现象做到了零容忍。“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当你拿起手术刀时,病人的生命就交付到了你手中,你要对病人的信任负责。”她时常教导学生不仅要做一个求真的医学生,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正确面对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问题,要通过刻苦努力来解决,不断提升自己,时刻跟进前沿,这样才能不负医学工作者的使命。

  

记者手札:在显微镜下五微米的世界里,卢俊婉老师找到了一直为之坚守的事业。以爱为舟,宁静致远,她用自己的行动带领一批又一批学生艰苦钻研,为自己、为学校、为社会交上了满意的答卷。